推薦標簽:兩會領導人商談 | 經貿文化論壇 | 直擊海峽論壇 | 建黨91周年
您的位置:中國臺灣網  >   新聞中心  >   兩岸  >   正文

臺商的昌邑情結:熱心慈善、助力發(fā)展傳遞溫暖力量

2013年04月08日 10:00 來源:中國臺灣網 字號:       轉發(fā) 打印

  中國臺灣網4月8日昌邑消息 近年來,在山東昌邑投資興業(yè)的臺商越來越多,事業(yè)也蒸蒸日上,臺商們在搞好企業(yè)經營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,有的熱心公益慈善事業(yè),有的則不斷邀請生意伙伴到昌邑投資興業(yè),助力經濟發(fā)展。臺商們的昌邑情結,傳遞著溫暖的力量。

  “我愛上了昌邑這片熱土,我愛這里熱情的人民,我愛這里的美好生活,是這座城市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。”臺商劉竹承飽含深情地說。 1997年,劉竹承退休后從臺灣來到昌邑投資創(chuàng)業(yè),在這里迎來了事業(yè)的“第二春”。經過多年打拼,他的公司成為省級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龍頭企業(yè),銷售網點遍及全國,并出口東南亞和東歐。

  劉竹承在昌邑投資興業(yè)的同時,也將一顆愛心帶到了昌邑,最初他幫助的是自己從媒體上發(fā)現的救助目標,后來他讓朋友和昌邑臺辦工作人員提供需要幫助的人。到目前,他先后救助了150多名大學生、300多名貧困老人,累計發(fā)放救助款超過500多萬元。

  把溫暖的力量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,劉竹承不是個例,在昌邑的每個臺商,在搞好企業(yè)生產經營的同時,都時刻不忘回報社會,積極參與社會慈善、公益事業(yè)。當了解到石埠溝流村集體經濟薄弱,想整修村內道路但無資金的情況后,臺商李森榮主動聯(lián)系其他臺商一起為該村捐款一萬余元,整修村內道路1400米,實現了村民們多年的夙愿。

  “昌邑是我的故鄉(xiāng)!泵磕甓家诓厣钌洗蟀肽甑呐_商董?鬃院赖卣f道。與劉竹承的經歷不同,董希孔1965年生于臺北,雖說是臺商,他的根卻在昌邑。早年爺爺從圍子鎮(zhèn)董家隅莊村赴臺經商,從此為海峽所阻,沒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(xiāng)。2001年底,董?讕е冗M成熟的技術和對故鄉(xiāng)的眷戀,回到昌邑購買廠房,注冊成立了濰坊世揚防潮設備有限公司,在故鄉(xiāng)的熱土上扎下了根。

  在昌邑住的時間長了,董?讓@片土地的感情越來越深厚,他不斷地邀請臺灣的生意伙伴到昌邑投資。經他介紹,臺灣藤村有限公司2006年開始到昌邑市投資房地產業(yè),目前已累計投資2.3億元人民幣。這種“以臺引臺”的招商模式,形成了良性循環(huán)和明顯的集聚帶動效應,為加強海峽兩岸人民的交流、交往以及招商引資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。

  2006年以來,昌邑市政協(xié)先后邀請了3位臺商擔任政協(xié)委員。經過這幾年的歷練,這些臺商在政協(xié)委員這個角色上已經游刃有余,他們圍繞人民政治協(xié)商、民主監(jiān)督、參政議政三項主要職能,積極參政議政,密切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及民生問題,關心臺胞、臺屬的意見和需求,他們的很多建議、提案,已經在昌邑多次發(fā)揮功效。

  劉竹承、董?、李森榮等人的經歷就是在昌邑投資臺商的一個縮影。截至2013年3月底,昌邑市臺資企業(yè)已累計達到99家,累計利用臺資30236萬美元,行業(yè)涉及精密鑄造、化工、鹽業(yè)、紡織、食品加工等,為昌邑經濟社會的發(fā)展作出了積極貢獻。(中國臺灣網濰坊臺辦通訊員 匙明建 趙婧婧)

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

:
    關于我們 | 本網動態(tài) | 轉載申請 | 投稿郵箱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版權申明 | 法律顧問
   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
    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0107219號
   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