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

   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

西班牙前外交大臣:50年風雨兼程,中歐合作以史為鑒再出發(fā)

2025-05-07 13:32:00
來源:中國日報網
字號

  西班牙前外交大臣、巴黎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阿蘭查·岡薩雷斯5月6日在《中國日報》撰文稱,1975年5月6日,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系,開啟了中歐合作新篇章。建交50年來,中歐合作勢頭向好,前景廣闊。

  中歐關系源遠流長

  文章指出,1975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與如今的歐盟有所不同,當時其規(guī)模較小,只有9個成員國,并且主要關注經濟事務。那時的中國也與現在不同,其經濟規(guī)模只有法國的一半。70年代末,中國開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,這一進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轉型。

  1975年,歐洲經濟共同體委員會副主席索姆斯爵士訪華。此次訪問為中國與歐共體在1978年簽署第一個貿易協定鋪平了道路。1985年,雙方簽署《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》,涵蓋農業(yè)和農村發(fā)展、科技和工業(yè)合作、能源、環(huán)保問題以及職業(yè)培訓,由此取代了1978年《貿易協定》。在中國全面開啟改革開放的背景下,中歐達成的這份新協定有助于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現代化,同時實現互利共贏。

  1986年7月,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·德洛爾首次訪華。中方傳遞出的信息是:將歐洲視為重要的經濟伙伴和發(fā)展合作的動力,一個團結的歐洲可以成為制衡霸權的重要力量。事實上,這正是中國長期以來釋放的明確信號。

  2001年具有重要意義,中國在這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。歐盟支持中國加入WTO,認為這是將中國改革納入多邊框架的途徑,也是中國經濟持續(xù)改革、融入全球公平競爭環(huán)境的催化劑。

  2015年,中國和歐盟共同促進多邊主義,推動聯合國通過了以在2030年前消除貧困為重要目標的2030年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議程以及《巴黎協定》,以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最緊迫威脅。

  中歐合作前景向好

  文章進一步表示,在中歐慶祝建交50周年之際,許多事情都發(fā)生了變化。近年來,中歐貿易呈現指數級增長,雙方單日貿易額超過1975年的年度貿易額。與此同時,中歐雙向投資也實現了增長。如今,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顯著提升,甚至超越了歐盟。

  在當今世界,許多行為體將合作視為一種約束,違反國際法的事例日益增多,一些行為體將開放的貿易視為零和博弈。在此背景下,回顧最初的中歐合作基礎或許能帶來靈感,進而推動構建更加積極有效的雙邊關系。

  中歐可以圍繞共同利益進一步開展合作,包括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,對世界上最貧窮和最脆弱的國家更加慷慨,以及建立現代化的國際貿易規(guī)則以確保公平競爭的全球環(huán)境。中歐都致力于推動公正持久地解決烏克蘭危機和巴以沖突,加速應對氣候變化,構建人工智能全球倫理框架并推進科學合作。

  同50年前一樣,一個團結的歐洲仍然是維護全球利益的重要力量。中國致力于促進合作與對話而非對抗,這對全球穩(wěn)定至關重要。中歐構建雙邊關系應當立足于這樣的認知,即雙方既存在著明顯分歧、激烈競爭,也實現了諸多務實合作。對于正常運轉的多極世界秩序而言,中歐雙方缺一不可。相較之下,一個充滿沖突與混亂的世界并不符合中歐任何一方的利益。

 。ㄓ⑽脑目l(fā)于《中國日報》智享匯欄目)

 

[責任編輯:楊永青]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