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

   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

電信詐騙為何屢禁不止?專家:全國層面的信用立法亟待出臺

2018-07-12 10:17:00
來源:央廣網
字號

  電信詐騙、虛假廣告為何屢禁不止?專家:全國層面的信用立法亟待出臺  

  央廣網北京7月10日消息(記者孫冰潔)打著購物節(jié)、買一送一的幌子赴各地展銷偽劣產品,冒充公檢法、電商客服等詐騙錢財、利用偽基站發(fā)送木馬鏈接詐騙……近年來,雖然遭多部門持續(xù)打擊,但花樣迭出的詐騙手段與形形色色的虛假廣告仍屢屢出現(xiàn),且手段不斷升級,嚴重威脅著信用社會的構建。電信詐騙、虛假廣告屢禁不止的根源是什么?如何根治?相關專家就此開出了“藥方”。

  新型詐騙手段層出不窮

  因為平時喜歡投資股票,2017年12月,河南義馬的黃先生加入了一個名叫“牛散投資大學”的股票交流群,群里的網友給他介紹了一種新的投資項目。在網友的指導下,黃先生在一款叫做澳大利亞西聯(lián)金融的境外金融交易平臺注冊開戶,并下載了手機APP軟件,分三次投入資金十萬零七千元,僅過了四天黃先生賬面上的資金就多出二十多萬元,就在這時,網友又給了黃先生新的投資建議,并建議他將賬上的資金全部投進去。

  一夜之間,黃先生發(fā)現(xiàn)原本的三十多萬只剩下兩萬多。事發(fā)后,黃先生多次和這位網友進行交涉,但均無果。直到幾天后自己的賬號密碼突然被注銷,黃先生才發(fā)現(xiàn)遭遇到了詐騙,隨后他向義馬警方報案。

  該案于近日告破,警方證實此為一起特大電信詐騙案,涉案金額6000余萬,抓獲涉案嫌疑人111名。詐騙團伙虛擬外匯黃金交易平臺,通過后臺虛構K線走勢進行詐騙,精心設計圈套,層層誘騙受害人。

  黃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,近年來多地曝出詐騙案件。此前,山東臨沂準大一新生徐玉玉被騙9900元學費含恨離世;另一位男子通過QQ交友被網戀兩年的“女友”騙取近百萬元,且事后證實“女友”為男兒身……通過冒充身份、虛假兼職以及金融理財?shù)仁侄芜M行的電信詐騙犯罪活動屢屢出現(xiàn)。

  日前,由公安部刑偵局、全國老齡辦宣傳部指導,人民網輿情數(shù)據中心、騰訊公司聯(lián)合發(fā)布《中老年人上網狀況及風險網絡調查報告》顯示,網絡謠言、虛假廣告、網絡詐騙和低俗色情已成為中老年人遭遇的四大上網風險。而三線城市的中老年網民遭遇網絡詐騙的比例最高。其中,中老年網民對網絡傳銷和非法集資、假冒公檢法等詐騙信息、涉及食藥品網絡謠言信息等風險表示“不了解”的比例均超過三成。

  詐騙可能引發(fā)全社會的信用危機

  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社會發(fā)展司調查顯示,中老年人已成為受電信詐騙侵害的重點人群。而以虛假信息詐騙為代表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,成為影響老年人安全感和社會穩(wěn)定的突出問題。

  2015年6月,國務院批準建立了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(lián)席會議制度,由公安部、工信部等23個部門和單位參加的部際聯(lián)席會議制度。2016年11月17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》,這是我國網絡領域的基礎性法律。

  法律的制定與出臺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提供了制度保障,全國各地在執(zhí)行、落實上也使出了“洪荒之力”。為了應對打擊這種新型犯罪活動,全國和各省市自治區(qū)反詐騙中心相繼應運而生。與此前相比,各地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(fā)案和被騙金額同比均已明顯下降。工信部數(shù)據顯示,今年一季度,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共接到詐騙電話號碼舉報7549件次,環(huán)比下降15.34%。相關電信企業(yè)已對上述舉報號碼進行逐個核實處置,對存在違規(guī)的進行內部追責處罰,對涉嫌違法犯罪的通報公安機關。

  “由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(fā)展階段,正處在轉變發(fā)展方式、優(yōu)化經濟結構、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。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時有發(fā)生,商業(yè)欺詐、制假售假、偷逃騙稅、虛報冒領、學術不端等現(xiàn)象屢禁不止……在此種情況下,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承載著敦促國人守法的使命,仍然要大力推進!鄙虾J蟹ㄖ妻k副主任羅培新指出。

  他認為,社會信用是一個綜合體系,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。電信詐騙犯與虛假廣告頻發(fā)不僅使人民群眾遭受巨大經濟損失,更可能引發(fā)全社會范圍內的信用危機,這是當下面臨的很大挑戰(zhàn)。

  推進全國層面的信用立法

  中央黨校政法部經濟法室主任王偉認為,電信詐騙頻發(fā)背后的根源是社會成員的信用意識仍有待提升!拔覈\信體系建設問題仍然存在,不少地方共享平臺尚未建立起來,誠信信息未能全量共享!蓖鮽フf。

  2014年,為統(tǒng)籌和協(xié)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,國家發(fā)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牽頭成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(lián)席會議機制,推動社會信用體系法律法規(guī)和制度建設。同年,十二屆全國人大將信用立法列入立法規(guī)劃。

  2017年10月,上海正式施行《上海市社會信用條例》。根據條例規(guī)定,嚴重失信主體將被限制進入相關市場、進入相關行業(yè)、擔任相關任職、開展相關金融業(yè)務等,上海也成為全國率先進行信用立法的省市之一。

  羅培新同時指出,地方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目前全國層面尚沒有統(tǒng)一立法,只有規(guī)范性文件,而文件只負責指引方向,其語言的精確性、規(guī)范性與可操作性較弱,也無法據此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。

  “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(tǒng)尚未形成,社會成員信用記錄缺失,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尚不健全,守信激勵不足,失信成本偏低!笔锥紟煼洞髮W政法學院教授石新中說。

  石新中進一步指出,相關的民商法、經濟法、行政法甚至刑法等規(guī)范對失信者進行直接制裁的力度不夠。失信者即使被告上法庭,因法律對其懲罰的力度有限,很多情況下其因失信收獲的利益還要大于失信的成本。這種情形下的法律實質上是在鼓勵失信行為。

  “一個是我們人為的去搭建好制度,去推進信用建設,另外一個,歸根結底來講,它是需要一個土壤,需要一個講誠信的土壤和非常良好的環(huán)境,而這個環(huán)境的營造不是短時間以內能打造出來的,相比制度的完善,觀念的培育,需要的時間就比較漫長了!睂Υ,王偉建議,要構建完善的信用社會機制,除了健全失信懲戒制度,建立各行業(yè)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外,還要完善信用法律法規(guī)體系,推進信用立法工作,使信用信息征集、查詢、信用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保護等均有法可依。

[責任編輯:楊永青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