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
用文明祭祀方式播撒出一片“清明”

2018年03月26日 14:53:00來源:中國臺灣網

  春風拂煦清明節(jié),踏青祭祖念先人。作為中國悠久歷史流傳下來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清明節(jié)是最重要的祭祀節(jié)日之一,是廣大百姓祭祖和掃墓的日子,也是國家法定的節(jié)假日。每年到了四月清明節(jié)前后,每家每戶往往全家出動,用各種各樣的形式緬懷祖先和故去的親人。

  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文化是千年陳釀的一杯香茗,也是中華兒女代代傳承的無價瑰寶。“百善孝為先”,在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的價值觀里,“孝”是排在首位的。在清明節(jié)前后焚香祭祖、寄托哀思,祭掃祖先、企盼先輩安息正是一種孝道的表現。在清明祭祖途中,不乏能看到上至“耄耋”下至“黃口”全家出動的景象,“孝道”這塊文化瑰寶在上傳下效中得到了美好的寄托和傳承。

  清明呼喚文明,莫讓思想的糟粕侵染了“凈土”。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!鼻迕鞅驹撌莻沉浸在對先人無盡的哀思和追憶中的日子,不知道啥時候因個別的思想糟粕衍生出種種亂象,各種攀比的歪風滲透到莊嚴肅穆的祭祀活動中,不僅放火燒山的消防隱患愈演愈烈,給先人的紙錢也升級成了“紙汽車、紙豪宅、美元冥幣、二奶”等令人啼笑皆非;更有甚者,還出現了“燒人民幣”的一幕幕荒唐鬧劇,種種不文明的行為違背了祭奠的初衷,玷污了文明祭祀的一片凈土,也給清明節(jié)制造了不和諧的“噪音”。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文化固然需要傳承和弘揚,但前進的路上更需要時刻秉持文明價值觀的標尺,莫讓歪風邪氣給“清明”蒙上了一層塵。

  新時代當有新風尚,傳統(tǒng)文化也期待新鮮氣象。據相關數據統(tǒng)計,我國每年在清明節(jié)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,每生產一噸紙張需要消耗17棵樹木。清明節(jié)當天,全國“白色浪費”便高達100億元,造成污染和浪費不說,容易釀成火災,還與構建節(jié)約型社會格格不入。隨著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、環(huán)保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,特別是清明節(jié)納入法定節(jié)假日后,在社會各界的大力引導下,“文明祭祀、低碳清明”逐漸成為廣大老百姓的共識,清明祭祖的習俗也發(fā)生了與時俱進的可喜變化。“捧上一束鮮花、種上一株新苗、朗誦一部經典”逐漸取代了“煙熏火燎、塵囂直上”,而伴隨著互聯網的發(fā)展,“網上祭奠”、“鮮花祭奠”、“居家祭奠”等新名詞也躍居大眾視野,成為清明祭祖的一股清流。精神文明建設在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的土壤上播撒下的希望,正在收獲累累碩果。

  文明方能贏得一片清明。生活在這個美好的時代,因為幸福,所以更懂得珍惜。清明追憶往昔,我們必須銘記,正是有了無數前輩的不懈奮斗,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,不忘祖不忘恩,不忘革命先烈的舍身奉獻精神,用文明方式祭祀清明,才是真正的在祭祀清明中得到一片“清明”。

  “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!敝挥羞@份赤誠的感激之情如“清明”二字一般清澈、明凈,紛紛細雨遙寄我們對故去先人的款款追思,如此文明祭祀,回歸清明本意,方能助推社會風氣走向風清日明,亦見證今日的蓬勃發(fā)展萬象騰新,更激勵我們沿著先輩們奮斗的路,腳踏實地拼搏出明日的輝煌。(中國臺灣網網友:周運華)

 。ū疚臑榫W友來稿,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)

[責任編輯:王鑫]

相關內容

京ICP備13026587號-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0107219號

關于我們|本網動態(tài)|轉載申請|聯系我們|版權聲明|法律顧問|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86-10-53610172